2025 | STUDIO | STORY
小院子里的童年
1
01
01
11岁的圆圆家在院子里养了十几只狗。具体有多少只,圆圆妈妈也不清楚。
她看着在自家门口溜达的两只小狗,纳闷那是谁家的狗?圆圆提高声音答:“那是我们家的咧!”
圆圆家位于湖南湘潭的一个小村庄。虽说在农村养狗很常见,但养这么多只狗也是少见。
圆圆很喜欢这些狗,特别是出生不久的6只狗宝宝。她给狗宝宝泡奶粉,接清水喂其他小狗,端着不锈钢盆往返院子和厨房,撒开了腿跑不停。风一样的女子。
展开剩余92%喂完小狗,圆圆溜到小院右侧,如女王般巡视自家的小菜园。这是长豆角,那是黄桃树,鼓起的小土包里睡着去了汪星球的小狗们。
“女王”化身“女侠”,蹦到小院左侧的枇杷树下,高高一跃,伸手摘下一颗淡黄的枇杷果,就地吃起来。
家里还种着桑葚、李子、橘子、杨梅,都是爸爸种的。圆圆和弟弟养了鱼、青蛙、小龙虾,都是爸爸买的。那十几只小狗是从圆圆姐姐带回一只流浪狗,爸爸看着可怜喂养在家开始,壮大成汪汪队的。
圆圆爸爸粗犷高大,却极有爱心和耐心,为孩子打造了一方童话般的天地。
午饭快做好了。爸爸把锅往灶台一搁,大声呼喊圆圆:“来打针咯!”这一声,将童年从童话拉回了现实。
爸爸说的打针是注射胰岛素,这是圆圆每天三餐前的“开餐仪式”。
每天睡前也要注射一次,三餐之间还要再补两针。一天扎六针,圆圆如此日复一日地度过了8年。
8年前,3岁的圆圆坐在家中,神情恍惚,眼神发懵,被爸妈带去医院检查,诊断为1型糖尿病。
医院有其他孩子确诊同样的病,家属嚎啕大哭。圆圆妈妈没哭,她是懵了,夫妻俩听都没听过这个病。
没有时间感受痛苦,圆圆爸妈就被照顾孩子的繁琐事务推着走。
妈妈白天盯着给圆圆测指血、打胰岛素,晚上睡前调两个闹钟,在凌晨3点和5点起来测血糖。大人辛苦,孩子也被折腾地哇哇叫。
不清楚怎么控制饮食,圆圆爸妈只敢从紧,不敢放松,只要测出圆圆的血糖值高于7,就不让圆圆吃除了黄瓜和西红柿以外的任何东西。
圆圆爸爸有高血压、痛风,无法长时间在外工作,只能在家做做农活,照顾三个孩子和孩子奶奶的饮食起居。圆圆妈妈承担起家里的经济重担,每天早上5点天蒙蒙亮就要起床去市场卖菜,晚上7点多才回家。
每年最难挺的是两次开学季。爸爸盘算着三个孩子的学杂费、补习费和圆圆的医药费,虽未显愁容,却也抑制不住心里的压力:“每个月这里交点,那里交点,边边子的钱加起来就……”
图片自动播放
裂缝中的阳光
1
02
02
圆圆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。两间老式的砖砌平房,院子里立着一个铁皮棚和一个木棚,两个棚子之间搭一根竹棍晒衣服。堂屋几乎没有家具,只摆着两套旧儿童学习桌和几张小竹椅。里屋光线不足,白天得开灯,灯开关的面板半挂在墙上,露出电线。
这个家或许昏暗了些,却不阴郁。
圆圆妈妈非常开朗,说话中气十足。自己不喜欢小狗,但孩子喜欢,她也会逗圆圆:“你最喜欢那只白色的小狗,你要多和它说说话。”
爸爸说话温柔,眼中带笑。圆圆吃枇杷上头,妈妈试图阻止说是招待客人的,爸爸轻轻说:“没事,待会再摘就是了。”
夫妻俩都有着很朴实的生活观:“不面对还能怎么办?”“被生活磨砺出来了”“我们每天好多事要做,没有时间去想(不开心的事)。”
听起来只是被生活推着走,但难能可贵的是,他们没有逃。接受现实本来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。
圆圆爸妈不会刻意对孩子的糖尿病避而不谈。他们主动找学校老师沟通孩子的身体状况。同学看见圆圆妈妈给圆圆打胰岛素,好奇地问:“阿姨,这是什么啊?”
圆圆妈妈直接说:“圆圆需要打针,你们注意别碰到她手臂上的东西啊。”小孩子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打针,但是纯真的心让他们都记住了圆圆妈妈的叮嘱。
向外界敞开大门,也让圆圆家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实际的帮助。圆圆爸爸认识附近的一个大伯,俩人聊得投缘,让对方知道了圆圆的病情。一天,大伯在圆圆家吃饭,让儿子过来接自己。大伯儿子一听,就问是不是那个得了1型糖尿病的圆圆?原来大伯儿子是一位“糖友”,和圆圆同在湘雅康乐营中。
湘雅康乐营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举办的1型糖尿病夏令营,为1型糖尿病家庭科普控糖专业知识。大伯儿子是康乐营的志愿者,大家叫他“启哥”。
启哥亲眼见过圆圆家的情况后,给圆圆送来了动态血糖仪,还帮圆圆争取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的资助。
基金会志愿者第一次到访,给圆圆带了食物秤,教给圆圆爸妈控制孩子血糖的方法,还送给圆圆一本书叫《甜蜜一生由自己》——这本书后来成了圆圆的答案之书。
担忧源于未知。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后,圆圆爸妈不再那么紧张,知道只要合理饮食,及时注射胰岛素,圆圆的生活可能会麻烦点,但基本生命无忧。
父母拥有科学观念后,圆圆终于不用只吃西红柿和黄瓜了。她一日三餐和家人吃一样的饭菜,注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,少油少盐,吃的量用食物秤称一下。
圆圆跟着答案之书学习自主控制血糖。佩戴动态血糖仪后,不用总是扎手指测血糖,看一眼电子数据屏就好,圆圆可以放心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吃水果和零食。
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感到恍惚,圆圆知道自己低血糖了,马上吃点糖或者苹果就行。体育课也不耽误上,圆圆跳绳的最好成绩是一分钟156个,在小学生跳绳一分钟标准中是优的水平。
每个月,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给圆圆寄送测血糖的试纸、注射胰岛素的一次性针头等耗材,以及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,减轻了圆圆爸妈的经济压力。
成长的课题
1
01
03
圆圆在小院子里是自由自在的小精灵,而在小院之外,躲进里屋,她就变成了略显害羞的小姑娘,和不熟的人在一起,话不多,也不爱笑。
青春期的孩子害羞,本也不是大问题,但圆圆妈妈认为是糖尿病让孩子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活泼。
有一次,圆圆学校组织学生去校外参加体育比赛。妈妈担心圆圆血糖波动,便和体育老师商量着把圆圆撤了下来。没能和同学一起活动,圆圆很失落。
三年级时,学校又组织集体外出游玩。圆圆很想去,妈妈就给她两个选择:要么学会自己打针,要么哪也别去。圆圆豁出去了,结果发现打胰岛素不疼也不痒。
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的群里,每天有科普答题,通过测试来推动糖尿病家庭学习相关知识。圆圆妈妈会把手机给圆圆,让孩子自己负责。
学打针,学控制血糖,好像和上学没啥区别。圆圆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,也不觉得麻烦。偶尔会有小烦恼,比如语文课上听写字词时,圆圆突然感到血糖高了,就得边听写,边打胰岛素。
放学后和周末,圆圆最常做的事是看课外书和画画。画画是她的最爱。她已经积攒了三四本作品,有铅笔素描、马克笔彩绘、水彩等,有美术课上的静物写生、数不上来的各类游戏人物和二次元人物。
圆圆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,妈妈却没有信心给孩子足够的培养条件,她和孩子爸爸正被新的未知困扰。
圆圆下半年升初中,初中班级几十个学生,老师有精力留意圆圆的身体情况吗?同学会不会对圆圆另眼相看?圆圆能不能自在地度过初中生活?
这些问题显然不再能从书中找答案,新的成长课题需要圆圆重新学习面对。
“她总归要适应,我们不能陪她一辈子。”圆圆爸妈一面推船出海,一面保驾护航。妈妈打算到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,让孩子有一方自在的空间,吃饭、打胰岛素都不受限制。
对妈妈来说,她能做的就是帮孩子解决眼前的问题。而对圆圆来说,她能做的还有很多,她才刚刚发芽,而且不缺肥沃的土壤。
里屋墙上贴着圆圆一家人的照片,有爸妈年轻时的合影,有爸爸学厨的毕业照和妈妈去北京旅游的纪念照,还有圆圆刚出生时的婴儿照。圆圆爸爸说:“这都是圆圆自己贴的。”
圆圆喜欢贴的还有自己的画。她的卧室墙上有美少女战士、多啦A梦、小丸子、冰墩墩,还有各种小动物,色彩明亮鲜艳,有的画上还加了彩色的小心心、阳光和向日葵。这个害羞的姑娘,用画承托着自己内心渴望的明亮未来。
版权归Studio Art and Aid所有
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
侵权必究
联系邮箱
studio_artandaid@qq.com
<<< END >>>
关于我们
Studio是由本项目组联合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为1型糖尿病青少年儿童发起的“艺术+慈善”公益项目,号召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参与艺术捐赠、演讲及研讨会,邀请藏家支持与收藏。所筹善款将捐至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,帮助1 型糖尿病青少年儿童。
同时,通过采访与糖尿病积极抗争 、热爱生活的糖友代表 ,见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用行动帮助 1 型糖尿病患者的实例 ,让更多人看到公益迸发的巨大能量与伟大的社会责任感。
公益伙伴: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
文字: 冰凝
图片:黄启晴
排版:小乂
审阅:若添
发布于:北京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