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晋文公重耳继位之后,春秋时期的争霸局势主要集中在晋国与楚国之间,其他国家如齐国和秦国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插足。这一切的原因相当简单:秦国受到了晋国的封锁,而齐国则命运多舛。每当齐国稍有崛起,总是碰上晋国最强盛的时期,或者与楚国的强大相遇,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力量。
如果秦国和齐国能够积极参战,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。三国鼎立或者四国会盟的局面下,中原的各小国将有更大的操作空间,可以游走于各方之间,避免被压迫。然而,由于秦国与齐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力量,导致中原的小国处境愈加艰难。面对这两大强国的夹击,小国们几乎无路可走。
投靠晋国的,不免要遭遇楚国的打压;投靠楚国的,也同样免不了晋国的压迫。若是选择既不投靠晋国,也不靠楚国,而是试图左右逢源,那最终就会遭受两国的联合打击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这种情形让各小国感到深深的无奈和痛苦。
展开剩余77%郑国的遭遇堪称典型。最初,郑国选择了投靠楚国,但不久便遭到晋国的威胁和逼迫。于是,郑国转而支持亲晋国的接班人,结果又遭到楚国的恐吓。最后,郑国彻底摆烂,公然表示:我们只服从最强的国家,你们要想让我们臣服,先在其他地方展示出你们的实力,再来我这里威风一番。
郑国这一番话,正是代表了中原小国的普遍心态,因此广受其他国家的支持。晋楚两国在意识到这种态势后,开始担心这将给秦国和齐国提供机会。如果他们继续单纯地盯着这些小国,压榨其资源,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反感和不满,甚至出现“谁来救救我们”的情绪。
如果此时秦国或齐国中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,他们完全有机会借机提出“我来当霸主,保证你们都能活得更有尊严”的承诺,届时这些小国或许会一边倒地支持他们。此时,晋国和楚国恐怕会意识到,继续忽视中小国家的情感,最终会自食其果。于是,在此背景下,晋国和楚国先后举行了两次会盟,正式开始了“弭兵会盟”的进程。
“弭兵会盟”的内容简单明了:世界被划分为三层:第一层是晋国与楚国,他们是超级强国,类似“世界警察”,负责维护和平并惩戒治安不良的地区;第二层是秦国与齐国,它们作为重要的大国,承担着监督晋楚两国的角色;第三层是郑国、鲁国、宋国、卫国等这些二三流的小国,它们的任务就是供奉并听命于第一层的强国。
第二次“弭兵会盟”发生在公元前546年,之后,中原的各国迎来了长达四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。此时晋国内部的纷争不断,贵族和豪门间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,楚国则把目光投向了华东的吴国,准备继续扩展其势力版图。
从我个人来看,东周的五百年历史,不该仅仅用“春秋”和“战国”来划分,而应以“弭兵会盟”为一个重要节点,增加一个独立的历史段落。自周平王东迁至“弭兵会盟”这一时期,确实可以被视为原汁原味的“春秋”,各国更像是在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,局势变化得令人眼花缭乱。最终四强脱颖而出,晋楚两国进入了争霸决赛阶段。
然而,从“弭兵会盟”到三家分晋的这段时间,又有了吴国与越国这两个异军突起的因素。在其最强盛的时期,吴国和越国的实力丝毫不亚于秦国和齐国,甚至能够直接对晋国与楚国发起挑战。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的都城,迫使晋国交出霸主地位,而越国更是最终灭掉了吴国。
此时,晋、楚、秦、齐、吴、越六国重新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力量格局,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局势开始引起各方关注,并为后来的战国时代埋下了伏笔。
传统史官难以理解的是,为什么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吴国和越国,能突然间闯入强者之间的游戏,并且占据了显赫的地位。他们通常解释为:晋国为了制衡楚国,扶持了吴国;而楚国为了打败吴国,扶持了越国。尽管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道理,但显然并没有揭示根本原因。
扶持一个国家,前提是该国本身具备了相应的潜力。如果吴国和越国仍然处在蛮荒状态,就算有晋楚两国的扶持,也无法崛起。这其实反映出春秋初期的争端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只要各国的视野仅局限于中原,他们就始终陷于两国争霸或四强角逐的局面。毕竟,晋、楚、秦、齐这些国家的崛起,都与周王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然而,吴国与越国则不同。尽管他们的开国君王也源自周王室,但由于被流放至偏远地区,这些国家并未受到周王室的过多关注,因此早期历史的记载并不详尽。正因为如此,当吴国和越国逐步加入战局时,局势的变化才逐渐从单纯的双方对抗转向了多方博弈。
回顾中国的历史,最初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南一带。商周之交,陕西逐渐进入视野;西周过渡到东周时,楚国异军突起,令南方的局势愈发重要。而从“弭兵会盟”到三家分晋这段时间,华东与华南的力量也开始变得愈发突出。
这一趋势直到后来更加明显。在汉朝之所以强盛的背景下,北方的匈奴便是一个巨大的威胁;唐朝之所以能够强大,也是因为西方有着强大的吐蕃。如果没有这些外来的势力,汉唐两朝恐怕无法达到如此强盛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吴国和越国的崛起,像极了历史上的“乱入者”,他们的出现,改变了原有的局势。尽管吴越两国的开国君王源自周王室,许多人因此误以为他们本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,但实际情况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